Page 109 - 张家口政协
P. 109
实自己,逃至绥远,凭着实力和他在抗战期间与马鸿宾等人的上
下级关系,控制西北军阀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傅作义的算盘打得
是不坏的。但他终究要受美、蒋两方的控制,要实现自己的打算
谈何容易。
这样,美、蒋、傅三方面是三个主意,蒋要南逃,傅要西窜,
美要固守平津。当然,蒋介石和傅作义最后还得服从美国人的意
志。于是,蒋介石、傅作义在一次专门研究平津地区防务的会议
上,初步确定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的十六字方针。
根据这个方针,蒋介石要傅作义调整部署,缩短战线,把兵
力集中于北平、天津、唐山、塘沽三角地区。而傅作义却把蒋系
的 20 个师放在平、津、塘地区,把自己的 20 个师(除二六二师
和骑兵四师)部署于平张线上。很明显,蒋介石还是要牺牲傅系
往南逃,傅作义则依然想牺牲蒋系而西窜。南辕北辙,各有各的
“小九九”。
傅作义把 40 多个师摆在津沽、北平、张绥三个防区,长达
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形成了一个“长蛇阵”。“蛇头”在津
沽,“蛇尾”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摆出既可固守,又可从海
上南逃或向绥远西窜的态势。
毛主席透彻地剖析了美、蒋、傅三方之间的矛盾及其各自的
打算,牢牢地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傅作义这个充满矛盾的“长蛇阵”,为我军实行战略包围和
战役分割,斩头剁尾,各个歼敌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正是考虑到
这样的客观条件,也考虑到如果敌人南逃或西窜,虽然我军可以
不战而得平津,但对未来战局却有不利的因素。毛主席在辽沈战
役凯歌高奏,淮海战场鏖战正酣之际,出敌不意地作出了东北野
战军主力不待休整,迅速秘密入关,会合华北野战军抓住蒋傅两
系主力于华北地区就地歼灭的英明决策,及时地发起了平津战役。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