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9 - 张家口政协
P. 219
教者不乏名流,因上疏光绪弹劾慈禧、李鸿章之辈而获罪的御
史安维峻被充军塞外后,便曾到抡才书院教过书。此人因在政
治上郁郁不得志,赐儿山至今还留有他抒怀的摩岩诗。
后来,在清政维新的潮流中,国内开始创办新式学校,八
股文逐渐被废除,科举制度被无产阶级的“新学”所代替,抡
才书院便更名为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叫“初级师范学堂”,三十
四年叫“自治学社”,宣统元年叫“高等学堂”。学生的出路也
变成以深造于津、保,甚至留学东洋为时髦了。
辛亥革命后,学堂又改称学校。民国四年,这里叫“高等
小学校”,十一年叫“高级小学校”,二十年叫“万全县立第二
小学校”。当时,这所学校的训育方针是“根据总理恢复民族精
神之遗训,实施训练,特别注重刻苦勤劳的习惯之养成与严格
的规律生活之培养。”说得动听,实际上不过是把正厅里孔圣人
的牌位换成蒋介石的挂象,让学生顶礼膜拜而已。学生们入学
之后都要背“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的守则,
一听见蒋介石的名字就要立正。那时候,只要能死读书、读死
书的就算是好学生了,其余的事一概不得过问。法西斯教育,
反动思想统治,使得校园里犹如一潭死水。
日寇侵占华北后,这里又改称“第七完小”。那时,学生们
被迫接受奴化教育,从小就教你服服贴贴地当“亡国奴”。有两
点给人的印象最为突出:其一,教鞭空前厉害,出操时,一声
开步走,哪怕前边是水坑,学生也得走下去,否则,教鞭就会
无情地敲打下来;其二,日语是必学的,学习的目的,不过是
在“大东亚共荣圈”、“日中亲善”的幌子下,要叫中华民族的
子孙忘掉自己的祖国罢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卷土重来,这里又排成了“第五完小”
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才算真正回到人民手中。党和政府
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刚从饥饿线上挣扎过来的劳动人民子女,尽量
-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