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张家口政协
P. 259

蔚州高跷艺术创始人之一孙贞先生





                                众的要求。
                                    就在我们这一小班演出的当中,人们要看老师傅表演的呼
                                声越来越高,因为他们多年没见我父亲唱过,老年人早就想让
                                他上台再显身手,年轻人也更愿意亲眼看看老将的风采。村党
                                支部书记张佃祯与我父亲一合计,干脆把他外面的师兄弟和徒
                                儿们请来吧。村里一面搭戏台,就在原来的灯影台上重新布置;
                                一面派人去请县城的刘淑珍(二女子)和金泉的韩瑞喜(短脖
                                子)、孟家庄的姚旺、吕家庄的杨勇、咸周村的魏仁、魏进、宿
                                鸦涧的杨作锦等。我们那班小字辈唱短小新编的高跷戏,如《拜
                                大年》、《报花名》、《农家十二月小唱》等,父亲则与外面来的
                                人合作,演整本大套的剧目。记得一出《走西口》,整整的唱了
                                一天,上午是玉莲成亲,下午太春生走西口,接着是玉莲绣荷
                                包。父亲扮演太春生。那一年,父亲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但他
                                的嗓音仍然高亢嘹亮、吐字清晰圆润,作为一名老艺人,他的
                                唱腔有严谨的蔚州高跷戏唱腔规律,又不失人物感情的合理表
                                达。第二天晚上他唱《顶灯》,54 岁的父亲就像杂技团的演员
                                一样,作为戏里受罚的丈夫康恒,他头顶一盏灯(一只碗盛半
                                碗土,里面插一支点燃的蜡烛),上桌子,站板凳,钻高桌,双
                                膝脆,就地十八滚等高难动作,可他头上的灯却平平静静、稳
                                稳当当,演艺水准,仍不减当年,赢得观众阵阵震耳欲聋的掌
                                声和叫好声。那一次,连着唱了 7 天,这一来,仅有百十人口
                                的小小南双涧村可热闹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白天人流如
                                潮,夜间灯火通明。那时候没有通电,点的是煤气灯,台下黑
                                压压的一片人,戏场子里挤的真是水泄不通。当时村里的老人
                                们说,“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多的人,黑夜散戏了,有的人仍然不
                                想离去。”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看高跷,就会说,看了
                                南双涧的高跷,别处的再也不想去看啦!

                                                          - 243 -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