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张家口政协
P. 199
史学家胡华教授的山城情结
一批珍贵的北方工运史料留存于世。
后来,张家口的党史资料征集和编纂工作,有许多部分就是
得益于他在那时和解放后提供的历史线索而逐步开展的。他当年
撰写的《京绥铁路张家口工人运动史话》,为 1959 年张市铁路工
人创作的轰动全国的话剧《火焰千里》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基础。
该剧曾在新中国首届文代会上受到茅盾先生的赞誉。
有一次,胡华教授深情地对我说:“1945 年,我们从晋察冀
敌后的山区一进张家口,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清河上的铁桥,站在
桥头就好像到了上海滩,真是美极了!张家口回到了人民手中,
它的山、它的水,它桥两边的建筑,都看着新鲜,挺可爱!这是
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家园。我从那个时候起,就与张家口结下了
不解的‘乡情’。”
这不解的乡情还紧系着胡华教授的长女胡宁。1946 年 9 月
底,国民党军队已经逼近张家口市区,上级下达了战略撤退的命
令。就在撤退行军途中,随着一声啼哭,女儿受着战火的洗礼,
降临在市郊的一个村庄。孩子吸吮的第一口奶水还是张家口老乡
喂给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不解的乡情还在延续着、深化着。
胡宁作为北京知青,1972 年底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到张家
口教书,一直到 1990 年底才与爱人刘涓迅一同调回北京工作。
1984 年夏,胡华教授又一次来到张家口。这一次是在我的频频
邀请下,他欣然回“故乡”看看山城改革开放以后新面貌的。当
时,我任中共张家口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我向胡华教授汇报
了张家口的基本情况。无论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党的建设,
还是文化教育,胡华教授都听得非常认真,并不时地记着笔记。
他说:“张家口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由于张家口的
特殊位置,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和晋察冀边区许多重要干部都
- 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