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1 - 张家口政协
P. 361

蔚县“食堂化”纪略




                                展了抢收野生植物的群众运动。发动群众走向野外,广泛采集
                                可食植物的种籽与茎叶,作为代食品。“吉家庄公社组织 590
                                人,4天采集稗子籽 21890 斤,再生黍子 600 多斤;暖泉公社
                                6天时间,采集各种野菜、树叶 91.6 万斤,雨生粮食 6937 斤”
                                (《蔚县大事记》)。
                                   1960 年 9 月初,“中共蔚县县委关于大搞代食品向全县人
                                民发出‘动员令’。要求9月以前全县每人每天平均吃到 0.3 斤
                                代食品中,25 日以后吃到 0.5 斤,月底达到 0.7 斤”(《蔚县大
                                事记》)
                                    “代食品”这一新鲜词汇一提出来,得到各村食堂的普遍
                                重视,都因地制宜的在代食品上作文章。山区群众采橡子,扒
                                榆皮加工成代食品;部分群众挖蒲草根、筛稻糠,掺到粮食里
                                充饥;丘陵区群众把杏树、杨树叶视为珍宝,大量贮存,充分
                                利用。是年秋收后,各地都将谷门糠、高粮帽、棒葫芦、荞麦
                                花、豆角皮等副产口吃入库贮藏,作为代食品用。
                                    后来又有用棒葫芦(玉米核)加工成代食品的创举,迅即
                                得到推广。其加工过程:先将玉米核粉碎成屑,放入池子内加
                                入生石灰进行浮沤,待发酵成稠浆状,再加水过滤,滤下的细
                                浆逐渐凝成块状,称之为“淀粉”,是新兴的代食品。它的特点
                                是掺在面里做成饭有重量,但稍一吃多腹内就沉痛难受。
                                    “民以食为天”,不论在任何时候,吃饱肚子是人们的共同
                                愿望。全县食堂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只得把希望寄托
                                在代食品上。据《蔚县大事记》记载:1960 年 11 月份“中共
                                蔚县县委在化稍营公社召开吃饭评比经验交流会,到会 323 人,
                                会议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参观、品尝代食品”等,研究进一步
                                发挥代食品的作用,把食堂支持下去。

                                                          - 335 -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