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9 - 张家口政协
P. 359

蔚县“食堂化”纪略




                                馆。社员家来了客人,跟炊事员打个招呼,一块到食堂去吃饭,
                                一切都非常方便。
                                    当时,各公社都培植了一两处典型食堂,搞得更为突出。兹
                                举吉家庄公社大上碾头村食堂为例。该村食堂就是一处名播遐迩
                                的示范食堂。食堂里摆着大方桌,花磁碗、红漆筷统由食堂备
                                好。服务员都头戴白帽,身穿白褂,送菜端饭招待周到。
                                    在一周内,中午饭不重复,虽是粗粮却能细做,花样翻新
                                充肠可口,博得人人满意,不论从哪里来的干部,只要走进食
                                堂,就落座吃饭,不需出示任何证件。1958 年 11 月,县里曾
                                在此召开过大型现场会,赢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全县类似这样的食堂并不罕见。当时,笔者曾到下油涧村
                                下乡督促秋收工作,在食堂吃饭,饭菜十分可口,炊事员十分
                                热情,饭后竟拒收粮票与饭费。笔者执意要付,管理员郑重地
                                说:“俺们食堂有规定,对谁都不收粮票和饭钱——眼看就要过
                                共产主义了,不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嘛!”
                                    当时,流传着:“吃饭有食堂,花钱有银行,共产主义是天
                                堂,人民公社架桥梁”的民谣,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据《蔚县大事记》记载,1958 年 10 月 6 日“全县食堂化
                                运动,进一步形成高潮,据县委办公室统计,全县已办起了食
                                堂 2981 个,参加食堂入伙的 91299 户,315000 人,占全县农
                                业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随着食堂化的形成,一部分劳动力便投入到为食堂服务的
                                范畴内,管理员、炊事员、服务员不能缺少,碾米、磨面、担水、
                                供燃等均需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因此,一个生产队或一个村落,
                                围绕着一两处食堂,形成众多人参加的服务网络,每日为筹措
                                柴米油盐而碌碌不息。1958 年各村为保证食堂用粮方便,先后

                                                          - 333 -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