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0 - 张家口政协
P. 360
往 事 寻 踪
“建立米面加工场 1212 个,占用加工人员达 2889 人”(《蔚县
大事记》)。
由于吃饭不定量,来客不记账,进入 1959 年,农村大部分
食堂均感到库存空虚,粮食不足,于是不得不改弦易辙,变不
定量为按人定量,变顿顿吃干为两稀一干,并实行小粮票制度。
每月初按人定量,发给各户一个月的小粮票,每日凭票打饭,
吃多吃少随其自便。从此,食堂里的大方桌都搬掉了,服务员
“改行”了,熬烩熟菜的制度也取消了。每到开饭时,社员们
端盆拎罐,到食堂去打饭,然后拿回家里吃。社员们由于没有
自留地,既无淹菜,又未晒菜,只吃从食堂领回的熟饭,尽管
每日人均能吃到一斤粗粮,却仍然难以吃饱吃好,遂不免产生
了饥饿的感觉。为减少饥饿,有些村庄生产条件较好,食堂管
理人员关心群众生活,他们为使饭食增量而千方百计动脑筋。
做成掺和着山药、萝卜、南瓜、甜菜的特制饭食,一斤小粮票
就能吃到熟饭三、四斤,让社员勉强吃饱肚子。然而,大部分
食堂却难以达到这样,只是按定量供应熟饭,以致不少社员家
仅半个月就用完 30 天的小粮票。
粮票紧张,群众饥饿,有些大队采取权宜之计,食堂暂时
停顿,把口粮按月供给社员,让其各自在家做饭,以缓解矛盾。
然而,11 月份全县开展了“反右倾,鼓干劲”运动,恢复与建
立公共食堂再次掀起高潮。将未入食堂的鳏寡病残户也收揽入
食堂,全县入食堂者达到 99746 户,所有农户基本上都入了食
堂。1959 年,蔚县农业生产未能获得全面丰收,难以成为公共
食堂的坚强后盾。跨入 1960 年,社员口粮每日仅能吃到5两,
形势愈加严峻。
为渡过难关,响应“低指标,瓜菜代”的号召,全县普遍开
- 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