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张家口政协
P. 50

地。正如日本学者所述:“这里(宣化)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和
                                塞外各民族也就是农牧两民族接触的地带,是在历史上显示出
                                了复杂状态的地带,也是……各民族的交错和流血的悲剧的舞
                                台。”据各种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
                                北方部族经宣化盆地南犯的较大战争就有 70 多次。其中明代
                                尤甚,多达 50 余次。所以,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以
                                宣化为主要方向的北部边防,据《宣化镇志》记载,自秦代以
                                来,就开始在这里筑城戍守了。尤其是明朝,汲取了蒙古部族
                                由这里南进,首先灭金,而后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帝国,最后
                                又是从这里溃逃漠北的历史教训,把这里视为大明江山能否巩
                                固的生死攸关之地。因此,朱元璋将其第十九子朱橞分封到宣
                                化为谷王,在此修城筑堡监军镇守。这里也是明代在万里长城
                                沿线所设九个边防重镇之中,连接东西,牵制左右的一重要“边
                                镇”——宣府边,并在这里设立了相当于省级(当时为布政使
                                司)的军事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简称万全都司),治所就
                                在宣化,下辖 15 个卫,管辖范围相当今张家口市所属坝下地
                                区加北京市延庆县,常年驻军十几万人,仅宣化城驻兵多时竟
                                达六万人,常设指挥官称都指挥使,兼管当地的行政。到明朝
                                中叶以后,随着北方鞑靼、瓦刺和兀良哈部族的频繁入侵,朝
                                廷还另外向这里委派了级别更高的挂“镇朔将军印”的总兵,
                                来此镇守和督调都指挥使以下的全体官兵以御敌。
                                      因明童塞北边防,故宣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
                                边防军城,同时也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据明嘉靖
                                年间出版的《宣府镇志》所述,宣化城建设的规模相当宏大,
                                36 平方里的城区内,房屋一幢紧挨一幢,既使在城区四角的
                                偏僻小巷也没有空隙地,有官军、商贾、市民、工役杂处其
                                间。从工商市场看,有山西来的土木工、有江西来的巾帽工、
                                还有的来自其它省份的杂役等。在宣化热闹的南北大街上,
                                来自全国各地经商的店铺一座挨一座,如云南的京纱罗锻铺、
                                苏杭的罗绫铺、潞州(今山西长治地区)的绸铺、泽州(今
                                山西东南地区)的帕铺之类,一直延续四五里长。由此可见



                                9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