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0 - 张家口政协
P. 280

凡在《张家口日报》发表文章,称该剧是“晋剧艺术新开放的
                                一朵鲜花”。
                                    同年,郭寿山,刘凤霞被评为张市先进工作者,郭寿山还
                                到首都先后参加了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会议和全国先进生产者
                                代表会议。这也是全团的荣誉。
                                    不久,全团到山西巡演,在太原市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
                                热情接待,太原市文化局组织两地晋剧演员进行艺术交流,晋
                                剧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和郭凤英的《卖画劈门》、刘芝兰的《凤
                                台关》,九岁红、刘凤霞、王胜斌的《送女》(《珍珠衫》中一折),
                                郭寿山、王雅琴、贾连荣的《大堂见皇姑》各有千秋,展示出
                                山西与张家口两地晋剧的不同风格,特别是晋剧名家表演的艺
                                术形象,给全团演职员以很大启发,从中学到不少宝贵的东西。
                                期间剧团演了一出《黄沙岭》(比干挖心的故事),据观众讲这
                                是一、二十年未见的戏。其中乐队李珍在戏中闻太师“大回朝”
                                一场吹的锁呐曲牌(苦泣彦回)吸引了当地的同行,受到好评。
                                    在太原演出之后,按巡演计划到榆次、石铁、阳泉、平定
                                和河北的井径演出,观众以剧目新颖、演出“火爆”和演员阵
                                容整齐称道剧团。可以说,这次到山西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出。
                                    剧团在紧张的演出中还十分注意培养戏曲接班人工作。远
                                在 1949 年就随团培养了原“西北剧校”的学员申西堂、王西钊、
                                马西兰、米西治等。1951 年招收了张寿田、刘增、王桂林、张
                                玉生、靳玉梅,1954 年以后又招收了袁桂兰、刘银凤、李富莲、
                                李翠兰、张寿昌、成淑玲、张巧花、魏变花等。这些学员后来
                                多数成为剧团的骨干。
                                    1957 年,市里根据戏曲发展的需要,加上部分演员到其它
                                剧团演出,于同年冬与在宣化的晋剧三团合并,团址设在宣化,
                                称为张家口市晋剧二团。





                                                                                      238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