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5 - 张家口政协
P. 315

的生活和丰衣足食的日子就会到来,那时农民也会使用上机器,
                                山村办起学校,亮起电灯,听上悦耳的音乐,坐着汽车出山。他
                                们坚信共产党会领导他们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导报》社跟当
                                地农民建立了心心相印的关系,取予他们者多,给予他们者少,
                                离开他们,寸步难行。在《导报》社创办初期,正是天寒地冻的
                                早春,钱丹辉同志带着二十多人,从路南过来,寻找办报的落脚
                                之地,有一天,大雪纷飞,又时近黄昏,他们进到一个十多户人
                                家的村庄,出来几个衣着破烂和面目愁苦的农民,堵住不让进村。
                                大家细问不让借宿的苦衷所在,他们便慢慢地道出真情。原来这
                                村子属丰宁地界,在日伪统治时期是“无人区”,群众都逃到深
                                山老林里去,过着非人的生活,日本投降以后,他们才回到这狐
                                兔杂居的荒村,男女老少没衣穿,没被子盖,赤身露体,不便借
                                宿。钱丹辉同志号召大家捐献衣服,当场捐出单、夹棉衣共 20
                                多件,交给堵路的群众。群众有了遮体的衣服,便烧水做饭,迎
                                接同志们进屋。群众向报社同志们诉说难以言状的灾难史,说“迎
                                来共产党,有了出头之日”。群众不让同志们离去,并偷偷地宰
                                了一只羊让大家吃,作为送别的纪念。类似这样的事例虽然少见,
                                但它说明报社人员和当地群众建立了相互关心的真诚关系。把群
                                众的历史活动的视界扩大来看,冀热察边区的广大群众为了支援
                                解放战争,可以说是献出了一切。这方面的生动史实,是写不完
                                的,说不尽的。1947 年春夏,大阁县东卯镇一带,发生严重的
                                粮荒,各种疾病流行。当地群众为了自救和支援解放战争,有的
                                拖着瘦弱的身体和忍着病痛,坐着一个小凳子,顺着苗垅往前挪,
                                拔除杂草。群众以难以想象的毅力,硬是争取到一个收成正常的
                                年景。他们自己多吃萝卜、土豆和各种杂粮,把主要粮食供应给
                                驻地机关和过往部队。1948 年秋季,这里就开始进行迎接东北
                                解放大军进关作战的准备工作,大小山村都沸腾起来,纷纷送年
                                轻子弟参加地方部队和主力兵团,准备军粮、军鞋、军草、战


                                                                                    - 283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