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3 - 张家口政协
P. 313
环境中出版,进行着异常艰苦的斗争和工作。从集中人员、四处求
援机器设备到正式出版前,就转了四个县,费了三四个月的时间,
最后才落脚到大阁、四海的深山中。报社把印刷厂视为生命线,
长时间把它设在远离报社机关的最偏僻的小山村里,送稿件到这里
要走一两天的路程。一当敌人进山“扫荡”和骚扰,就换成油印出
版。在转移途中,一停留下来,编辑人员、报务人员、文印校对人
员、经理人员、总务人员,就进入极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架设电线,
收抄、翻译电讯,编辑稿件,刻写蜡纸,往往工作到深夜,当拂晓
时,一张透出油墨香味的《导报》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发行人员
又以最巧妙的方法,把《导报》交给行署交通分局,投递到全国各
地。1948 年元旦前夕,报社转移到大阁县黑河川的老深山,落脚
到一个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受到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吃了一顿
白菜炖豆腐和焖小米干饭,大家兴致很高,还演唱了几支曲子。
过了几天,在漫天皆白的一个大雪天,又翻山越岭转移到大阁县四
道沟(是个二百多户的村庄,以后较长时间在这里落脚)。那时,
编辑、记者不仅要有一支快速的笔杆子,报务人员不仅要有纯熟的
收发和翻译电讯的本领,文印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的刻印技术,经理
人员和发行人员不仅要有迅捷的办事能力,大家都还得有能爬高山
和涉深谷的铁脚板,有的同志还得有一双背负重物的铁肩臂。
《导报》社及其全体人员活跃在辽阔的、高大的、奇险的
燕山深处。说起这里的山,人们总会联想到它的两层含意:一是
这里有勤劳、勇敢、智慧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有丰富的斗争经
验,对革命事业作过重大贡献,是我党我军生存、发展和取得胜利
的力量源泉和根本靠山;一是这里有连绵数百公里的燕山,它是大
自然生成的高峻的、奇伟的、美丽的山,它孕育着无穷的富藏,拥
有丰富的农业、林业、畜牧业资源,给我们以生息和回旋之地,锻
炼着我们的革命意志,也使我们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当时,
《导报》社全体人员不下 120 人,是冀热察区党委直属机关
- 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