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6 - 张家口政协
P. 256
乙等十五元,生活比一般人强得多。当时一块大洋可买到上等莜
面壹百斤,一个强壮的劳力,给地主辛勤干一年,最高的才能挣
到四十块大洋。新生入学,家长最少一包点心,五月初学生还要
给老师送粽子,冬至学校要开锅,师生共进佳餐。和群众关系搞
的好,黄米面糕是要常吃的。不论大小学校(那怕是一个人)村
里都要雇“夫役”烧水、做饭。他们干鞋净袜,风吹不着、雨淋
不着,长袍大褂、文质彬彬,在群众眼里是最体面的工作了。本
县老百姓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地种大烟,有儿当教员”。所以
一般中下等人家的子弟,教了书以后,由于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可
找,所以只有好好工作,唯恐上司督学看不中落聘。
当时的农村,封建,迷信,贯穿到各个角落,这些乡师毕业
生,一方面教当时的教材,一方面为了应酬群众之所“急”如:
婚丧嫁娶合婚,择日,起房盖屋看时辰,甚至一些事情的顺逆,
也都要请洋教员解答。如果你不懂,威信是要大大降低的,所以
有时不得不看一些《玉厘记》之类的迷信书,尽管他们也宣传了
些迷信,毕竟他们是洋学堂毕业的学生,他们在教室里主要教的
还是一些文化科学的知识。学生有了上下课,搞些音、体、美,
学生也比较活跃,时间长了,科举不举了,四书没用了,群众对
洋学堂也有了好感。私塾先生说些洋学堂的坏话,也不起作用了。
这些乡师毕业生,遍布在广大农村,对洋学的建立、巩固、发展,
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具有
历史意义的贡献。
(万全县政协供稿)
- 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