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张家口政协
P. 106
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一带联系这批学生。派谁去好呢?
在研究人选时,考虑到让我去最合适。一来我是当地人,地理
环境熟,容易找到这批学生的家;二是我平时就了解他们,容
易谈上话。临走时,武校长再三嘱咐,要我多加小心,快去快
回。后来由于军事上的进退发生急剧变化,我虽然带回的学生
了了,但这件事却反映了武校长同学生间的深厚的感情和他高
度的责任心。
四六年十月,学校撤到涞源县营坊乡吉河村。这是个很小
的山村,老百姓的空余房屋很少,一下子安置近二百号人确有
困难,没有教室、没有操场,办学条件极差。当时有些人思想
上产生了怀疑,这样差的条件能办学吗?但在武校长的领导和
直接操办下,师生们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紧密依靠当地群众,
将一些仓库、羊圈、场院等所有闲置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
加以简单地整理和改造,或做宿舍,或做教室,有的学生干脆
就和老乡挤在一个床铺上。教室里边没有桌椅,有的班最初上课
就在露天挂一块黑板,学生们上课就席地而坐。尽管条件困难,
但很快也就安排就绪了。那时师生一律实行供给制,供应标准低,
生活比较艰苦,但大家朝气蓬勃,政治热情极高。武校长同大家
吃住在一起,生活十分俭朴。为了改善师生生活,他吃苦在前,
以苦为乐,发动和带领师生开荒种菜、缝衣纺线、生豆芽、磨豆
腐、深受师生们的敬佩和热爱。那个地方没有煤烧,作饭全靠烧
柴禾。那时最累人的活计是上山砍柴,路难走、柴难砍、近的七、
八里,远的要走十几里路。记得有一次我和武校长去砍柴。我们
边说边干,不到半天时间就砍了一大堆。回来时我尽自己最大的
力量也就背起了五、六十斤、可武校长将剩下的全部扎好,一
起背了起来(大约有六、七十斤)。我生怕累坏了他,一再要求
换一下,他笑着问我道:“你背得起来吗?”我虽再三要求试一
下,他只是摇头,示意我不要再争执了。就这样,我背着柴,跟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