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张家口政协
P. 226
稿的文人林盛,曾以极其景仰的心情,描述了广惠桥的宏伟壮丽
景象“长虹悬日午,列缺断云端”,把它喻为悬空的长虹,云中
的闪电。同时,也以无限感慨的字句。在题诗后写下了,“时已
倾数丈”的小注。后来满蒙和亲,边疆北移。宣化作为内防之邑,
战略意义大为减弱,广惠桥也随着多年失修。此后,从《宣化府
志》所载的诗文中,就再也看不到有关广惠桥的内容了。这座曾
雄踞塞上的陵波长桥,便随着历史的逝波荡然无存了。简易木桥
尽管也时有所建,但均为洪波巨浪所吞噬。于是,洋河又恢复了
往日那放荡无羁的状态,继续冲毁着两岸的农田、房舍,危害着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从清朝到民国,从地方官员到各系军阀,你
来我往,年更岁替,捐税要了无其数,官差抓了不知有多少,但
对治理洋河问题,却从未有人问津。往来的行人,仍然饱尝着涉
水履冰,搴裳设迹的苦楚。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了张家口,宣化沦为蒙疆政府的一
个战略据点。为了打通宣化与阳原、蔚县的道路,有效地对付活
动在察南一带的抗日力量,日军便在宣化东南约十公里的狐子沟
河段,修了一座混凝土墩台式的桥梁——宣洋桥。但这座桥,一
来有日伪军队日夜把守,百姓不能自由通行,二来由于从蔚县、
阳原及洋河南岸的村落到宣化,要绕道二十多里,所以米往行人
仍不能免受涉水过河之苦。为此每年冬季,在正对宣化南门的河
段上,临时用树桩和秫秆搭起一种便桥。然而这种便桥由于使用
日期太短,所以一到河开冰消之时,便不见踪影了。而河防官员
和各乡的乡长、村长,反以修桥为名,乘机向百姓要粮要款,大
发横财。春秋两季,河水暴涨之时,渡河的行人和车马,被激流
卷挟之事,时有所闻,几乎每年都不下数十起之多。曾有一首歌
谣这样唱道:“一到洋河滩,如进鬼门关;河水寒彻骨,浑身打
颤颤。踩到旋沙窝,想活难上难”。确实如此,从日伪时期到解
放前夕,河边水际暴尸露骨的现象,屡见不鲜。洋河滩竟成了
- 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