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张家口政协
P. 225
宣 化 洋 河 大 桥 史 话
玉泉 志智
洋河古称延水,自西南方流经宣化,而后折向东南,至怀来
双树村附近,与桑干河汇合为永定河。洋河流经宣化的一段,由
于河床松软,两岸平阔,又无山峦挟制,河宽竟达一二里许。每
至春暖冰消,秋水陡涨之际,波簇浪拥,更恣纵无忌,大有两岸
之间“不辨牛马”之势。这就为商旅行人的往来,带来了极大的
不便。
对此,历代官府却从未有过什么“恩恤”或“图治”之举。
只是到了明朝,由于宣化已成为官军抵御蒙古骑兵的北方军事
重镇,由于洋河的交通相隔已具有了军事意义,才引起朝廷的
重视。明穆宗隆庆年间,始在河上架设木桥。但因河底流沙,
旋涡太多,这座桥经常需修理加固,尽管官方曾调集过数千修
河民工,以草袋盛满沙土投入河中,来加固桥身,但木桥也未
能免于冲毁。
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夏,宣化巡抚王象乾调集了各路
工匠及河南戍卒数千人,将河水临时引到南岸,深挖河床,排沙
布石,尔后在坚实的基础上筑起一座长达千尺,广并数轨的大型
石拱桥,名日广惠桥,桥头各铸金属大牛一对。又在桥南聚沙筑
起护河堤,植柳树数万株;在桥北修了一道 160 多丈的石坝,以
遏狂澜。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工程实为关乎“疆场之功,社
稷之利”的壮举。
到了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 年),撰写过《宣化府志》初
- 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