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张家口政协
P. 132

略者占领中国后的 1943 年,“霍乱”瘟疫在张垣四处蔓延,染
                                疫死亡者不计其数。在这战乱与瘟疫交相祸害的岁月中,不幸
                                刘明山的独生子——玉婵之弟亦身染霍乱而夭折。刘明山就只
                                剩下玉婵一个女孩儿了,梨园世家眼看就后继无人了。在这种
                                情况下,从小就喜爱戏剧艺术的刘玉婵便向父亲苦苦请求,刘
                                明山才同意玉婵学戏。
                                    玉婵开始在家学唱青衣,每天上午学两三个钟点,晚上念
                                戏文直至深夜。由于她没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同时二叔、
                                四叔也经常对她进行指教。玉婵学的头一出戏是《二度梅》,之
                                后又相继学了《金水桥》、《张公赶子》、《走雪山》、《算粮登殿》
                                等。
                                    玉婵之父刘明山,当时在观众中已享有盛名,演过不少看
                                家戏,如:《三娘教子》、《二堂舍子》、《张公赶子》等。他具有
                                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尤其是他主演的《三娘教子》,不仅唱腔
                                清丽委婉,而且作派传神,他的特技表演“换机头”作派细腻,
                                感情真挚,在晋剧界独树一帜。二叔刘宝山,在当时也是出类
                                拔萃的演员。刘宝山在北京演出时,结识了京剧艺术大师马连
                                良,他与这位京剧界的胡生泰斗在艺术上曾互相砥砺,因而相
                                得益彰。刘宝山曾给马连良传过《杀驿》、《反徐州》的胡生表
                                演技艺,而马连良又给刘宝山传过《甘露寺》的表演功夫。刘
                                宝山最善演三国戏,文武都很精通,每次演出,座无虚席。玉
                                婵的四叔刘玉山原先也是唱小旦的,因后来张垣一带坤角多了,
                                他就改唱小生了。玉婵就是在这样一个梨园世家的优越环境中
                                成长的,所以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

                                    1943 年,玉婵随父亲去大囫囵草滩演戏,这个戏班是由几家
                                组成的。那时,除了极少数的丰盈大户外,绝大多数的艺人都无


                                                                                      122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