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2 - 张家口政协
P. 372
人 物 述 林
称为北方名城的宣化还没有现代工业的影子。毕业后,他一时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继承父辈的职业去教书。最初在天津
附近的芦台中学,继而去黑龙江省中学。由于兄长早逝,父亲
年事渐高,他不得不回返故乡直隶省十六中教书。
1919 年 7 月,郭荫南被任命为宣化县实业局长,一个实
业报国的机会摆在面前。宣化县地处塞北,人口仅 20 余万,
农业环境恶劣,工业极其落后,年财政收入仅 5 万余元(银元),
经济状况很差。实业局管农业、工业、商业和采矿四大行。
农业缺少发展资金和先进技术,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工业只
是一些前店后场式的手工业作坊。商业号称 600 多家,数万
从业人员,但绝大多数是外地人。采矿业也多为土法小窑,
机械开采者极少。实业其实无业,没有起码的建设经费,郭
荫南带头投资,广泛宣传,共筹集了 2 万多元资金。他想按
自己的谋划办几件实事。他首先建农场、打机井,开发农业
生产技术,还组织农会,推广高阳的家庭工业发展模式。在
工业方面,组建几个小型工厂。其中在纺织厂兼畜牧场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振新工厂,属公私合办,资金达 6000 元。采矿
业方面,自己入股宝兴煤矿,使其在本地成为技术设备较好
的较大民营企业。
1919 年—1921 年,因军阀混战,使郭荫南的实业梦一再破灭。
1925 年,郭荫南辞去实业局长的职务,专心去办平民习艺所。他
任所长,直至 1934 年。平民习艺所的招生对象是读不起书又无职
业的贫家子弟,实行半工半读,教授文化课和生产就业技术。所
内设教养部、工艺部和营业部。工艺部以织染科为主,兼设木工、
缝纫、栽绒、养蚕、养蜂等专业。习艺所实际上是职业培训学
校,在校学生最多时达百余人。他不仅是习艺所的管理者,还
教授多种课程。经过习艺所的培训,学生们以一门手艺走上社
- 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