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张家口政协
P. 116
岁 月 回 眸
就我本身而言,在三年的紧张学习阶段,竟然阅读了不少
书籍(大都是假期读的),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郭沫若文集》
(部分)、《丁玲选集》、《三国演义》、《老舍选集》(部分)、《赵
树理选集》、《风云初记》、《铜墙铁壁》、《鲁迅文集》(部分)以
及有关杂志等。
课外读物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自感受益匪浅。三年中,
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大操场以及二部(北院生活区)
都反反复复留下我们的足迹和身影,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
校为家,在校度日,难怪我们与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呢。
学校对我们关怀备至。对家境困难的同学给助学金。我因
家中困难,险些辍学,是每月 5 元的助学金才使我学以为继,
直到毕业。当时回民同学仅七、八人,而且都是低年级生,但
学校也为我们设立了回民食堂,聘来同民族的马信师傅为我们
做饭。生了病,校医精心治疗,十分关照。
(五)深厚的师生情谊
除上述任课老师外,未直接任课但对我们帮助很大的老师
还有傅师岩、冯大用、姬长发等和学校的校医。特别令我感念
的是语文老师杨克竟和俄文老师乌兰诺娃。杨克竟老师不但课
讲得好,作文批得深切,而且还经常和我们谈心,辅导。直到
我参加工作 30 多年后,在诗词格律上有不懂处还去学校找杨老
师请教。有一个时期杨老师多次逐期买了《历史研究》杂志寄
送给我,抱憾的是我对老师的回报太少。上初二时俄语老师是
乌兰诺娃(俄籍),教我们俄语一年,1954 年回国,临走时和
我们挥泪而别。归国后从列宁格勒几次给我们来信,勉励我们
“好好学习,将来为你们祖国服务……”。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虽身在异国他乡,但在我们心目中,她仍然是母校的老师。
-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