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张家口政协
P. 183

张北毛店与旅蒙行商




                                一段沙漠地带。俗称“沙窝子”,需几天的艰苦跋涉才能见到蒙
                                古包和牛羊群。
                                      旅蒙商人到达目的地后,便以各自的联络点为中心将商品
                                贮放好,休整几日后再分散到牧区交易。毛店雇佣的会蒙话的
                                翻译,完全改扮成蒙古人的装束(一般为身着长袍,腰系绸带,
                                头戴礼帽,脚踏香牛皮高筒蒙靴),跟随的店员们也身着西装,
                                衣表整洁,气度不凡,令人信置。到牧区后逐包拜访、联系,
                                对一些大户人家或有影响的蒙古人,他们还带些小礼品赠送之,
                                以取得对方的支持。蒙话是交流感情的纽带,会蒙话与不会蒙
                                话大不一样,会蒙话的商人被视为上宾招待,不但酒足饭饱,
                                而且还能安排在蒙古包内过夜休息;不会蒙话者,很难做成买
                                卖,甚至被群狗追逐不敢靠近毡房一步。
                                      在此期间,也有的旅蒙商到达“根据地”,将所带商品分散
                                到牧区出售,这种方式叫做“出拔子”,没有“根据地”的就直
                                接“出拔子”,这种商人叫“行庄”。“出拔子”商人不单纯是把
                                商品卖掉就算完成了任务,关键还能收购回皮毛等畜产品和牲
                                畜。
                                      旅蒙商与牧民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物易物,即货换
                                货;另一种是交易额以现金支付,不足部分以自制的“支票”
                                支付,这种“支票”叫“面条子”(“面条子”内容为所欠金额、
                                成交商品名称、数量以及发行商号、发行人、发行年月日、记
                                帐号码等),较大商号的“面条子”往往和通行货币一样在蒙古
                                地通用。
                                      “货换货,两头乐”,这是最受牧民欢迎的交易方式。因为,
                                时局变化快,货币不统一,币值起伏大,有时一麻袋钞票不抵
                                一麻袋羊毛值钱。牧民害怕受骗,最乐意以货手递手交换。
                                      当时,旅蒙商运往“草地”的商品很丰富,多为蒙古人生活


                                                          - 151 -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