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张家口政协
P. 137
情了”。当时还指着一堆传单和刊物说“这些都是寄给你儿子被
扣下来的”。我父从省政府出来就找毓岱说明刘汝明之意,让他
收敛些不要再惹事了。从此,他的信件刊物就托其他人转收了。
1937 年署假他为搞学运和参加民先活动方便,便打算转
学到北京.“七·七”事变前夕到京准备参加转学考试。这时抗
日战争爆发,他被困北京。等恢复通车后,回到家乡精神极为
苦闷。看到国土日丧痛心不已。当时因日寇下令辑捕我父,他
秘密回家后又表示要转赴北京避难。毓岱向父亲提出要离开沦
陷区,到前方或后方参加抗日,决不在家当亡国奴。得到父亲
的同意后,他和父亲一起由新保安到了北京。离家时,他把和
同学换贴的金兰谱及他写的一本诗稿托我保存(这些东西都巳
遗失)。他到北京后,父亲又给他筹措了一些旅费,他就独自离
京上路了,到南京后曾给我寄来一信,告知:沿途吃尽苦头,
旅费已花光,只能卖掉行李再向前走(这是我们分别后我收到
他唯一的一封信)。后来他告诉林平(我堂姐):当时他已无分
文,而是靠扒火车和沿途乞讨才辗转到了西安,又转到当时政
府为北方流亡师生所成立的“安康中学”(后改称陕西国立四中)
上高三。可是满怀革命激情的他却在安康感受不到同仇敌忾的
抗敌气氛。他失望之极,决心要到延安去。当时我父在察省教
育界的同事、朋友如胡子恒等多有在安康中学任教的,他们极
力加以劝阻,但他决心已定。没有旅费他只好带病徒步从安康
到西安。在西安到集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办了去延安的手续后又
徒步到了延安。时间大约在 1938 年(此段经历是新保安同乡
李民三所述。当时李也在安康中学工作,后转至西安,在这段
流亡时间内,他们曾合拍过一张照片。后李交给我保留,但已
丢失)。毓岱到延安后便入抗大受训(不知是抗大第几期),结
业后,1939 年由组织分配到“晋察冀边区日报社”工作,任
报社采访科长。报社在阜平,负责人是邓拓同志。当时毓岱已
改名戴烨。他工作忙,管的事也多,但仍常写稿笔名仍用“曼
坤”。这时毓岱和堂姊林平都已改名,虽同在边区却互不知道。
后因林平是报社通讯员,因写稿之因才彼此联系上,见了面。但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