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张家口政协
P. 102

据日伪时期一些老工人回忆,1940 年以前,劳工们吃的是
                                掺沙子的小米和掺锯末的玉米面。1940 年到 1943 年,小米和
                                玉米面逐渐减少,主食变成了混合面。
                                    当时的混合面有两种:一种是黑豆、高梁、麻饼、白薯秧
                                混合磨成;一种是由玉米杆、花生皮、豆壳混合磨成的。
                                    这种面做成的窝窝头,吃起来涩得张不开嘴,光在嘴里转,
                                难得往下咽,吃多了还胃疼、肚胀、大便干燥。
                                   1943 年以后,人员增多,粮食紧张,鬼子又给劳工的主食
                                里加进了土豆。许多土豆因保管不善,腐烂变质,劳工吃了,
                                轻的跑肚拉稀,重的呕吐抽搐。
                                    至于副食,那就更加差劲了。平时吃饭,每人只给一块老
                                咸菜,逢年过节和改善生活时才能吃到点蔬菜。
                                    带家属的劳工,日子过得更艰辛。他们自己到劳务课领取
                                配给的混合面,回来加些野菜,一家人对付着吃。
                                    宣化的粮商付老二和矿上的鬼子、把头串通一气,往玉米
                                面里掺锯末,往小米里掺沙子,就连劳工一年难得吃上几顿的
                                白面,付老二也给掺上了白土子。
                                    穷苦农民被抓骗来以后,基本上没有劳保待遇,上班下班,
                                进坑出坑,劳工们穿的还是从家里出来时的那身衣服。穿破了,
                                缝一缝,实在无法缝补,就找块破布围在腰间。
                                    冬天,西北风一吹,寒流一来,不少人抗不住劲,自己没
                                有棉衣,就把被褥挖个洞,套在头上,腰间用麻绳一捆,上班
                                当棉衣,夜间当被子。
                                    还有的劳工,拣些洋灰袋或包装机器用的麻袋,裹在身上
                                和胳膊腿上,遮体御寒。
                                    劳工王瑞成幼年时,一家三口只有一件棉袍,上工时爹穿,
                                下工后他和妹妹轮流着披,夜里还要当被子。
                                    那年寒冬腊月的一个早晨,坑口坐着一个身上裹着麻袋片的人。
                                人们上前摸摸,心口已经不跳、手脚也已冰凉,一个人就这样被

                                                                                       74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