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张家口政协
P. 191
并在香港一些报刊登载。因此,歌剧《白毛女》荣获斯大林文
学奖。
歌剧《白毛女》开辟了中国、河北省、张家口革命歌剧的
新纪元。
(曦旺文)
何迟在张垣的曲艺创作
何迟同志原是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现已去世),是一位多产
作家。早在四十年代,他从“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达晋察冀边
区,在“抗敌剧社”是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工作者。搞创作,数
快板,说相声,唱大鼓,演评戏和话剧。
1945 年 8 月 23 日,解放张家口不久,根据市委宣传部指
示,成立了戏曲改革组,何迟、刘流、王尊三负责曲艺改革。
在怡安街游艺厅召开曲艺艺人“反霸除奸”动员会,同时,号
召广大艺人“推陈出新”说新书,唱新段。艺人们听了积极响
应。大鼓艺人龙铁山采用“淌水”办法创作了“复仇大鼓”,还
有创作“时事大鼓”、“解放大鼓”的,这些鼓词唱段都是何迟
帮助修改而成。节目内容是讴歌共产党、毛主席;痛恨日本帝
国主义侵略中华;反映艺人翻身解放为题材的。他团结广大艺
人,经过协商成立了“张家口曲艺联合会”,开展曲艺工作。
何迟喜爱曲艺,没有领导架子。他和相声艺人康宝黎(后
改来拜在张寿臣门下,称康立本),交往比较密切。当时,康在
张家口曲坛小有名气。他们探讨如何表演相声、相声艺术的发
展和创新,这对提高相声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放后,他尽管身兼不少领导职务,还是奋笔创作。他创
作的电影剧本《不拘小节的人》、《马大哈进北京》深得喜剧界
瞩目,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何迟力作相声《买猴儿》在国内
产生了轰动效应。相声中的“马大哈”的名字也不胫而走,成
为人们的笑谈。
(辛克正文)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