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张家口政协
P. 42
那时候,淮海战役正在进行。华北战场上的敌人,屡遭我
军沉重打击之后,又失去了南北两面的依托,军心动摇,孤立无
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傅作义指挥的部队,大约还有 60 余万人。他的主力部队 4
个兵团,12 个军,52 个师,部署在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至平
绥线的柴沟堡,约一千二百多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张
家口、塘沽、唐山为重点,摆成了一字长蛇阵。
在具体兵力部署上,傅作义是煞费苦心的。他有意把蒋系部
队摆在北宁线,把傅系部队摆在平绥线,一旦东北我军入关,蒋
系部队首当其冲,而傅系部队在不利情况下,可以向绥远逃之夭
夭。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敌人在平津固守,还是从平津撤退,在
蒋介石、傅作义和美帝国主义三者之间,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蒋介石是既想让傅作义固守华北,迟滞我大军南下,又想把华北
兵力全部南撤,巩固江南防务,举棋不定;傅作义也脚踩两只船,
想看看形势变化,平津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西逃绥远,不得已时
就向南逃跑,但又摆出固守的架势,想捞取美援,扩充实力;美
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大势已去,从援蒋武器中拿出一部分,直接
供给傅系部队使用,好让傅作义固守平津,维护美帝国主义的利
益。
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敌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傅作义虽有西逃、
南窜两种可能性,但西逃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绥远是他的老窝。
这时候,东北我军主力尚未入关,如何在他们入关之前,将
敌人抑留在华北,不使其南窜或西逃绥远,这是当时中央军委和
毛泽东同志考虑的中心问题。经过一再分析、研究,决定从二十
兵团包围张家口、宣化入手。毛泽东同志指示杨成武、李井泉主
动撤围归绥,不使傅作义感到太紧张,随后又迅速包围张家口、
宣化,诱使傅作义派兵西援,以便掩护东北我军秘密入关。我们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