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3 - 张家口政协
P. 253
一个部落)“战于桑干河,三败之,大虏其众。”北宋雍熙三年
(公元 986 年)杨业率领的“杨家将”大兵北征,“连拔云、
应、寰、朔四州,师次桑干河。”辽代时辽圣宗经常到桑干河畔
行猎、观鱼。保大二年(公元 1122 年)金兵逼宫后,耶帝辽
律延禧率五千余骑北逃时,仓猝间竟将传国玉玺遗落到了桑干
河水里。元明清之际,桑干河两岸更是刀光剑影,战事频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桑干河两岸人民在共产党领导
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建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
我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古往今来,吟咏桑干河的诗文颇多,唐朝的贾岛,曾写下
了七绝《桑干河》;宋朝的苏东坡,也在桑干河边挥毫留下了
《渡桑干》的诗篇。近代作家丁玲、徐迟、田间、张雷,都曾
在桑干河畔生活过多年并写下了不少诗文。
几千年来,桑干河水浇灌着两岸的土地,使牧草丰茂,禾
苗滋润。但有时也顽劣不驯,尤其夏秋之际,山洪暴发,河水
瀑涨,不知吞没了多少村庄和家园,噬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历代封建皇帝,直至北洋军伐,国民党反动政府,多次打着
“治河”的幌子,搜刮民财。而河害如故,有增无减。从一九
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三十多年间,桑干河大的决堤成灾就有
七次,受灾面积最大的一次,竟达二千多平方公里。
解放后,桑干河两岸筑起了一道又一道坚固的堤坝,河上
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长桥。
一九五四年雄伟的官厅水库大坝以坚实的胸膛截拦住了桑
干河汹涌的激流,形成了一个可以畜水二十多亿立方米的人工
湖。如今,桑干河水不仅能供水、灌田,还能养鱼、发电,桑
干河畔劳动人民几千年的夙愿,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
以实现。
选自《张家口日报》
‐ 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