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张家口政协
P. 165

我所知道的奋斗中学




                                                         王燕贞

                                                         (一)

                                    1939 年傅作义将军的部队驻绥西后套,当时十六、七万老
                                百姓养活十五、六万军政人员,非常困难。傅先生利用后套人
                                少地多的有利条件,学习诸葛亮屯田五丈原和八路军南泥湾大
                                生产运动的经验,解决了干部、军、民的生活困难。但是干部
                                子女的学习不仅经济供给困难,而进学校难更是迫切的问题。
                                    1942 年,河套局势已趋稳定,包头的敌人连续两个冬天没
                                有进犯,流落在沦陷区的绥西军政人员家属,纷纷来到五原、
                                临河、陕坝。当时河套只有一个国立绥中和师范。容纳不了那
                                么多学生,干部子女入学问题,亟待解决。傅先生为了长远打
                                算,遂命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电务处长王克峻筹办“奋斗中学”。
                                1943 年春,在陕坝北部购地一百余亩,建造校舍。校院宽敞,
                                礼堂、操场具备。但屋宇建造简陋,全是土木结构,除教室办
                                公室内是木制桌凳外,教师学生宿舍都是土坑、土台、土凳。
                                当时只有初中两个年级四个班。
                                    后来,学校随着部队转防而转移。抗战胜利以后,随着部队
                                转防,前后在归绥、张家口、北京都办起了“奋斗中学”。46 年
                                部队东进,“奋中”东迁归绥,郭揽青任校务主任,接受新城西
                                门外日本小学作为奋中校址。46 年傅部抢占了张家口,47 年,靳
                                仙舟带高中四个班迁往张家口,校址在东山坡(现十中校址)。48
                                年暑假后,郭揽青又接任“张家口奋中”校务主任。“归绥奋中”


                                                                                    - 157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