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张家口政协
P. 42
州城》、《阴阳河》、《花田错》、《宋金郎》等剧大获各界人士赞
赏。随后又来了皮黄演员白俊英全家及十几个徒弟,从此奠定
了《庆丰茶园》梆、黄两下锅的班底,固定了各个方面的专门
人员。并将茶园改称“戏园”。从这儿起便称“庆丰戏院”了。
戏院经理赵光斗,承事人:(主管后台业务的,俗称坐钟人)吴
庆兴、郎梅贵。前台负责人:李钧、李臣哥俩。茶汤壶:李金龙
(蔚县人)、刘子泉(天津人)。大衣箱:雷音声(山西人)、监
场:徐德山、高永隆、(张家口人)。司鼓:齐老四、葛永奎、
李殿臣、老夏。拉弦的:邰永海(邰凤云)、杜全海。演员:大
都是从京、津两地邀来的。该班可谓名伶济济,班底过硬,声
誉大振,买卖兴隆。此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十几年。这时张
家口已有了通往外蒙的私人商车达五、六十部,张家口这个小
商埠更加繁华异常,有人称它为“二北京”。庆丰戏院随之更加
兴旺起来,成了张家口的文化娱乐中心。陆续到这里来的名伶
有:曹福全、张德春、张富有、李桐来、马玉红、杨立清(又
名杨佑民)、俞鸿岩、李月卿、李秀卿等。
庆丰戏院所以能够如此地发达兴旺,是和赵光斗的经营管
理手段分不开的。他能够拢络众多名伶到此,吸引着成千上万
的观众,享有盛而不衰的声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在福寿
街南头有一座“首善商场”,商场里面有座“丹桂茶园”,常演杂
耍和文明戏。后来看到庆丰戏院的盛况十分羡慕,决意改杂耍为
戏曲。并派出多人到外地请角,还以高价挖庆丰戏院的演员。庆
丰戏院那能示弱,于是一场竞争便开始了:首先庆丰戏院改名为
“西丹桂”,从北京请来梆子名演员云金红(云笑天)、小达子
红等与之对抗。又在布景砌末上大作文章,不但吸引了外地人,
就连居住桥西的本地人也来“西丹桂”看戏了,他们不为看戏
是来开眼看布景,因此“西丹桂”始终保持着优势。原来的“丹
桂园”虽经多方努力,由于地址偏僻,再加之经营戏曲外行,
终于败给了“西丹桂”。西丹桂才又恢复了庆丰戏院的旧名称。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