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4 - 张家口政协
P. 194

京剧在张家口的萌发与成长



                                                    王维中       童光范


                                    京剧系“皮黄”组成。皮为“西皮”,黄为“二黄”。“西皮”
                                是由西秦腔,经过汉中,到湖北的襄阳,形成了襄阳调,在襄
                                阳民歌和地方语言影响下,形成“西皮”(楚调)。弋阳腔进化
                                为四平调与湖北一代黄州民歌结合形成四平二黄(徽调)。皮黄
                                同台后由湖北传入安徽。安徽班进京,也就是楚徽调在北京地
                                方语言的影响下便演变成京剧。
                                    京剧何时流于张家口,据《五十年前张垣剧界》所谈:“张
                                家口在光绪中叶,可以说绝对听不见‘二黄’,只有老十三旦同
                                秃丑,有时唱一出八址,唱几句似是而非的二黄,那已经真是
                                绝唱了。彼时宣化镇总兵湖南王可升,性嗜皮黄,苦于无人能
                                唱,乃于其作寿月邀请张家口都司祥炤、龙门路都司纳钢、龙
                                门所守备彝博,在镇署中串演二黄”。由此可见在光绪年间张家
                                口还没有京剧的流入。根据调查,约在清末、民初,随着京张
                                铁路的修建,清官僚资本家梁炎卿、陈祝龄兴建“怡安公司”,
                                并在怡安街建起“庆丰茶园”。京津客商进张引进了“直隶梆子”
                                (现今的河北梆子)。大约在民国五、六年(1916——1917 年),
                                赵光斗(北京人,喜好戏剧),承办了庆丰园的班社,早期为河
                                北梆子,后来从京津两地不断请来皮黄演员成为梆黄两下锅。
                                如梆黄武且何雅秋在北园演出了《四州城》、《阴阳河》、《宋金
                                郎》,受到当时各界人士的好评。张家口的京剧大约是从此开始
                                的。以后白俊英一家子和其弟子十多人来张,使张家口的京剧
                                渐渐地壮大起来。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发展,京剧在张

                                                                                      184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