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张家口政协
P. 98
只有北京镫局生产过,张家口是没有这种技术工人的。还有一
种铸铁马镫。
2.白铜铺,专做白铜鞍条、鞍坐丁、烟袋锅、火链,其他
铜品。据农机厂退休老工人铜匠杨增说:他今年 87 岁,1912
年十五岁来到张垣小何套天成楼学徒,掌柜吕庆竹。上一代掌
柜是李产起的老铜铺。还有同福楼,早年都做过银首饰,以后
增加做铜鞍条坐丁等品,雇佣工人很多。产品销售内蒙和外蒙。
由北京来的芦文珠(河北吴桥人)和同福楼徒工张廷才,高金、
杨增等人合伙开办的兴隆和铜铺。该号工人多,销路广,后因
市场变化、业务萧条,工人解散回乡务农,解放后,有一段时
间,有内蒙单位,在蔚县农村订过“烟锅”业务。在 1956 年公
私合营时,少数铜作坊工人,杨增、滑品等人合营到农机厂,
转业改行,技术失传。张家口的白铜行业,技术是个传统工艺,
供应少数民族铜制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此外还有两个行业;织牦肚带,它利用蘑菇铺串蘑菇的牦
绳,廉价进料,打织成花样牦肚带、非常美观、价格低廉。织
牦肚带是个又脏又苦的行当。另外有小铁匠炉、王金兄弟二人、
专打马嚼环、转环、铁千子牲口咀连等品,一概利用废铁丝产
品坚固价廉。56 年参加了铁业社,1960 年兄弟二人相继死亡,
技术消失。以后,由北京进贷活口“千子”但不坚固。
总之鞍韂是古今牧民的生活必须品,是古代人民主要交通
工具。所以说鞍韂业有悠久历史。《历史知识》1984 年第四期
刊载的文章讲:婚礼新妇入门跨马鞍兴于唐代,坐马鞍之侧,
则谓乘马鞍之义,唐代妇女多能骑马,不仅民间,即使统治阶
级贵妇也不例外,因而婚仪新妇乘马鞍成为当时社会一种婚仪。
妇女跨鞍是直接承继北方鲜卑族的风俗。”
蒙靴和鞍韂有联带关系。在旧时代,张家口从大境门、至朝
阳洞;南玉带桥,大街两旁的靴铺和鞍韂铺栉次鳞比、居邻隔壁
都是鞍韂蒙靴作坊。据蒙靴退休老工人许专说:南牌坊德兴斋靴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