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目录.FIT)
P. 112

Z
                      H
                      A
                      N
                      G
                      J
                      I
                      A
                      K             如同司马迁那样,历代史家筚路蓝缕,踵其遗轨修成蝉联而
                      O
                      U        下的列朝正史,从《史记》至《清史稿》,积数有 25 种之多,洋洋
                     张         数千万言。我们能说这些浩繁的巨著不是一线缆索,牵携了一
                     家
                     口         个庞大的东方人种的千年凝聚?我们能说这不是一束火种,还
                     文
                     史         给了东方这片广阔土地文明的慰藉?无论怎样想象、评价这些
                     W
                      E        历史文化的撰写者、搜集者和编纂者的艰辛和贡献都不过分。
                      N
                      S             我在这种想象与评价中不断产生着对近现代地方史家杨继
                      H
                      I        先的尊荣和敬意……
                    110             中华文明步履蹒跚地从古代走到了近现代。一位我尊敬的

                               学者曾说:“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现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中

                               国近现代的文化历史无可超越地出现了断残零落和模糊置疑。
                               当抢救这一文化断残的使命最终成为一个民族智者在繁忙的国

                               事之后的重要警省,当他以国家总理的名义决定在全国开展文
                               史资料的抢教工作,当 1959 年 7 月 20 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

                               究委员会诞生,应该说,从那时起,我们看到了一线重续民族历
                               史的曙光。

                                    “没有周总理,就不会有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的抢救与搜

                               集。”杨继先这样对我说。全国政协第三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之
                               后,大规模的“文史资料抢救工作”在全国展开,省、市、县全国
                               各级政协文史机构成立。我相信无论历史还是后人,都最终会

                               感谢这个机构对这一文化使命的最体面的承担。可以断言,杨

                               继先的生命意义就在于他把全部的智慧和精力,贡献给了中国
                               近现代文化历史的抢救与搜集、编纂与出版。



                                                               二



                                    1967 年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已经经历了 14 年工农兵学商各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