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张家口政协
P. 171
回忆《长城报》
条件更为艰苦。1953 年冬天,王茨白同志和刚来的一个未婚小
青年,赴商都县二道洼采访,遇到大风雪冷冻天,住在茅土屋
里煤气中毒,这个小青年死在村里,王茨白同志也大病一场。
1954 年康保县粮食大丰收,数九寒天我去康保采访卖余粮
的情况。那时我身穿白茬大皮袄,头戴狐皮帽,脚踏毡靴,坐
在运输汽车的车厢上,一到康保县城就冻病了,休息了两天就
急忙跑到现场采访。粮站广场上堆积着像山一样的粮食,装卸
工们在寒冷刺骨的气候下紧张地工作着,不少人手脚都冻肿了。
目睹这样生动感人的场面,我抓紧写了消息,很快在《长城报》
和《人民日报》发表了。接着我又去李先生地村(现改名李家地)
采访,新年也是在村里和群众一起渡过的。返回县城时,正遇
下过一场大雪,道路被尺厚的冰雪封盖,我一个人背着行李,
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四十多里才回到县委机关。看看脚上穿的
毡靴,靴底都磨破了,但是革命的理想信念坚定,充满了乐观
主义精神,感到吃点苦是理所当然的。
在《长城报》工作期间,我们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联系群
众。1953 年 9 月 9 日我在《长城报》上发表的题为《三千亩好
稻子》的通讯,全文仅 800 字,但为采写这篇通讯我在宣化县
上八里一带住了十多天。白天深入到田地里观察了解,晚上和
干部、农民座谈,不仅真实、形象地反映了丰收的景象,而且
说明了丰收的原因,是土改后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和国家大力
支持的结果;说明了丰收后农民又积极签定预售合同,支援国
家建设。
下乡的同志固然艰苦,但在机关的总编、编辑主任、时事编
辑、校对等人员也十分辛苦,他们经常上夜班审稿、发稿。群众
工作组的同志,一直坚持做到不用稿必退并注明理由,同时还定期
编写报道提纲,通讯员刊物等,对培养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起到
- 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