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9 - 张家口政协
P. 419
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词汇看改革开放后的张家口
统打好补丁,不要中毒。可是女儿不知道,在我 9 岁的时候,
也要母亲打补丁,不过补丁是要打在衣服上。
记得母亲有两个很宝贵的包袱,里面放满了在制衣厂工作
亲戚送来的碎布条。父亲替换下的旧衣服,修补后就是我的衣
服;而我的衣服小了,修补后就是弟妹们的衣服。这个时候,
那些碎布条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找不出和衣服颜色一致的布
条,就用其他颜色的布条代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
三年”之后的衣服,往往逝去了原来的底色。穿着花花绿绿的
衣服,没人笑话,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一年中,穿新衣服的机会除春节、六一儿童节之外,大约
就是出席亲戚的婚礼了。如今,女儿的衣服塞满了柜橱,她不
会知道:她的父亲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去县城读高中的。
去年回家探亲,不经意间在母亲的柜子里发现了那两个宝
贝包袱。我笑着要扔掉,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说要留个念头:
虽然衣服不需要打补丁了,可它们帮过大忙啊。
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母亲悄悄地问我:那些染着红头发
的小青年为什么穿着露膝盖的裤子,怎么也要打个补丁才好看
啊。女儿一边撇着嘴回答:那是时尚。母亲不会懂得露膝盖的
裤子竟然成了时尚,母亲也不会懂得,她的孙女为什么喊着爸
爸去打补丁,明明裤子没破啊!
洋 火
在记忆中,母亲最憎恶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玩火柴了,那个
被母亲称作洋火的东西。
而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把火柴偷到手,然后放在自制的“手
- 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