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张家口政协
P. 105
官厅水库的修建及其移民生活状况
成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河道不固定,比地面高出两米左右,形成危
险的“空中悬河”所致。
上述三种特点,是所谓的“永定河”形成一条不能永定,而难
以治理的“害河”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到了下游平原地区,经常造
成严重水灾,不仅直接危害沿河两岸人民和财产安全,并且时常侵
入小清河,造成京、津东南八县大面积灾害,其损失不计其数。
远者不说,据《怀来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夏六月,大水,坏房屋,淹庄稼,人畜溺死者甚多。时亭障城
墉坏十之六,居庸关山压塞,行者不能取道。”
清代嘉庆六年(1801 年),十六月初大雨六七日,街巷水溢拥
塞不流,妫水河泛涨;将马营村新盖的戏楼冲下,急如箭发,通济
桥一截撞断,至今只存五孔(原为十三孔),田稼淹没籽粒不收,
四境民无完屋。据清《嘉庆·一统志》载,自明永乐至清顺治 250
年间,永定河在今霸县、武清境内泛滥改道达五次之多,中小水灾
几乎隔年一次。
从1912年到1949年的三十多年间里,卢沟桥以下的堤防决口,
大的就有七次,受灾面积小至 300 余平方公里,大到 2000 余平方
公里。所受损失,只农产品一项,三十多年中平均每年约合小米三
千万斤。最严重的是 1917 年和 1939 年两次大水,洪水侵入天津市
区,马路上可以行船,京津间的交通中断,因海河淤塞航运也被迫
停止。北京城区也受到极大威胁,人们终日慌慌不安。其损失之大
无法计算,不少受灾地区人们无法生存,被迫沿路乞讨,去“走西
口”、“闯关东”,有的死在半路上。
有两首永定河下游两岸流传的民歌,正是广大灾区饱受灾害的
生动写照:
-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