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张家口政协
P. 36
烽 火 年 代
员。1985 年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中
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0 年 5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终年 85
岁。
1948 年冬天,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东北全境的解放,
以及淮海战役的进程,国民党军在数量上长期占有优势,
急速转为劣势。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即将面临东北、
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态势。是
固守是西窜,还是南撤?蒋介石与傅作义同床异梦,各有
各的打算。
蒋介石要傅作义率部南撤,傅作义俱怕南撤后被蒋介
石吞并;西撤绥远,又怕地脊民穷,兵源枯竭,补给困难;
而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人多地丰,
交通便利,守、撤回旋余地大。
毛泽东针对傅作义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及其“南撤
乎?坚守乎?西退乎?”踌躇难决的心理,制定了将敌“抑
留华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 12 字作战方针。
但是,淮海战役打响,徐州告急后,傅作义西撤或南
移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立即入
关,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
中央军委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首要问题就是将敌
稳住,留在华北,而这一任务只能由华北部队来完成。然
而,当时华北我军的情况是:第一兵团在围困太原;第二
兵团在河北曲阳地区,准备开赴参加太原会战;第三兵团
远在归绥。此时,如果敌决意西撤或南逃,我军将无法阻
止。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以伟大战略家的气魄和雄才大
略,对整个战局和各战场之间的形势进行了周密地分析,
毅然作出如下决定:
1. 第三兵团撤围归绥,回师张家口,以免促使傅作义
率嫡系过早西撤,或放弃西撤的希望。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