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9 - 张家口政协
P. 399

长城第一门——大境门




                                礼》对关的解释是“界上之门也”,《说文》比较经典:“关,以
                                木横持门户也”;《方言十二》说明最直截了当:“关,闭也”。
                                回眸历史,长城上的“关”大都是建筑在要塞、隘口之上不轻
                                易开启的门,一旦战事吃紧,更是紧闭不开,所以称“关”。这
                                一点,在明王朝的历史上表现较为突出。
                                      元朝覆灭之后,蒙古贵族逃往茫茫草原但不甘心回归,时
                                常南下骚扰,所谓“元人北归,屡谋兴复”。这样,明太祖朱元
                                璋统治之初便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开始建边堡屯兵戍边。到永乐第十九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仍然忧患于元蒙的兴复,六次御驾亲征蒙古汗,但最终也没有
                                完全解决问题。事实上,来自蒙古的威胁办在整个明朝历史上
                                始终存在,“土木之变,英宗被掳”、“庚戌之变,兵临京师”等
                                几乎危机到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明王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
                                大规模修建长城就有二十多次。据明《水东日记》记载,仅“宣
                                府西路(张家口段)成化元年修饬,旧有拒敌堡五十二,屯堡
                                七十九,新增筑屯堡五百七十二”。明长城是由城墙、马头、敌
                                楼、哨台、关城、戍堡六部分组成的军事防御设施,没有门的
                                设置。在明朝存在的 246 年里,由于始终没有解决与北方民族
                                的关系问题,连年战争不断,所以便不存在长城上筑门的可能
                                性。
                                      明代战乱不断,尽管兵多将广,但是缺少战马。为了得到
                                蒙古良种战马,当朝曾在北方长城几次开关设“马市”如德胜
                                口(大同)、新河口(万全)马市,类似交易虽然仅有寥寥数次,
                                却为大境门的构筑和开启打下了基础。
                                      《畿辅通志》载:“张家口内外出入要隘,口内有来远堡亦
                                曰上堡,口南五里为张家口堡,亦日下堡”。分别建于明宣德四
                                年(公元 1429 年),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 年)。清顺治元


                                                          - 367 -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