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张家口政协
P. 43
解放战争初期的张家口文化城
王维国
1945 年 8 月 23 日,晋察冀边区军民消灭了负隅顽抗的日
本侵略者,解放了塞外名城张家口,随之边区文联等文化团体
与边区党政军机关一道迁入这个城市。是年冬天,延安大批作
家、艺术家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张家口,准备去平津和东北开辟
新解放区,但由于国内形势骤变而留下来就地开展工作。到了
1946 年春天,张家口市聚集了 100 多位解放区著名作家、艺术
家,张垣文坛立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昔日的“文化
沙漠”一举成为解放区文艺的中心。美国、英国、法国及重庆、
北平、天津的大批新闻记者纷纷来访,高度评价了这里蓬勃发
展的文化活动。美国记者柯莱说:“张家口已形成‘文化城’,
天津《大公报》记者于冈认为:如果以人口与文化人来作比例,
恐怕张垣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
张家口文化城的形成
张家口是内地各省到塞外的交通要冲,不仅有重要的战略
地位,也是长城南北各民族人民物资贸易的中心。这里地处边陲,
气候寒冷,居民多从事商业。抗战胜利之前,这座 14 万人口的
城市,文化空气十分稀薄;日军侵入华北以后,张垣的国民文化
经历了深重磨难。10 余万人口的城市只有 13 所小学,5 所中学,
而且在日本侵略者奴化思想的严密控制下,市民得不到文化教
育。在文化生活方面,日本人在张市开了“公会堂”和“世界馆”
放映电影,宣传的是他们所谓的“王道乐土”。另外 4 家旧剧院,
上演的也是荒诞低级,含有封建毒素的剧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