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5 - 张家口政协
P. 375
这就形象地告诉人们,张家口已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城市,
它已成了光明的象征、和平民主的象征。诗作的最后写道:“张
家口——/人民的城,/美丽的城,幸福的城,/光荣的城!
/人民的手建造的,/人民的血解放的,/人民的生命保卫的/和
平的城”,正是对这一深意的点化。
艾青此诗与朱子奇的《人民的张家口》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
凡响的地方,是避开了对具体事件的叙述,而以史诗的宏阔笔触,
展开了张家口历史变化的画卷,揭示了“人民的城”产生与存在的
重大意义。这首诗并未采用什么特别的技巧,它的魅力,来源于不
事雕琢的事实描写和毫不勉强的真情抒发,我们简直可以把它当作
真实的历史记录来领读呢。
五
“暂时和平”时期在张家口写诗最多的是诗人蔡其矫。他原在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任教,抗战后期改做随军记者,1942
年曾以诗作《乡土》获晋察冀边区文学创作甲等奖。在张家口的一
年间,他写作和发表了组诗《从军行》、《街上》和短诗《张家口》、
《一队骆驼在向内蒙出发》等一共八首诗作,全部取材于张家口当
时的现实生活,而且写法也别具一格。
《从军行》写于 1945 年 11 月,包括《在柴沟堡的站台上》、
《湖光照眼的苏木海边》、《兵车在雨中前进》三个短章,是战后军
旅生活的写照:在冰光一样寒冷的月光下,一群刚从火线下来的伤
兵聚集在柴沟堡火车站的站台上,“有如叙述平常的故事”一般平
静地叙述着前线的战争”,诗作并未介绍他们叙述的具体内容,而
是浮雕般地刻划出“为着人民的自由和生命,八年中流过血”的
战士们,对于“还要流血”无所畏惧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在察
北草原湖光照眼的苏木海边,八个偶然掉了队又偶然遇到一起的
年轻士兵,“戴着火焰般的狐皮帽”,结成小队“去寻找自己的
- 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