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3 - 张家口政协
P. 323
版。出版的每一张报纸,都凝结着报社所有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尤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要搞到一套完整的机器设备和保证印刷
器材的经常供应是十分困难的,而熟练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更
缺乏。在当时,提高印刷工人、报务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经理、
总务、发行人员的工作质量,对保证报纸的每日出版和发行就显得
特别重要。为了出版铅印报,区党委指示报社领导一定要搞到一套
完整的机器设备。搞机器就成了《导报》社创建初期的关键。开始,
副社长兼总编辑沈重同志和王遵良、高万章、杨尚春、刘庭芳等一
批骨干,历尽艰险,分路过平绥线到涞源、涞水一带,把坚壁在那
里的《新张家口报》的铸字机、印刷机和一套铜模、铅字运回,并
从《晋察冀日报》社和《冀晋日报》社求援到几个技术熟练工人,
又往返千里之遥到冀察热辽分局《群众日报》社求援到一套铅印设
备。这样有40 多人的铅印机工厂就在燕山深处建立起来。厂长由高
万章同志兼任,刘庭芳、杨尚春同志任副厂长,以下设立专职支部
书记、指导员,由白燕(女)同志担任,领导力量比较强。有了成
套的机器设备,还必须有成批的技术熟练的人掌握和操作它。但是,
工厂的大部分工人是生手,只能干一些简单的劳动,熟练工人和技
术骨干不多。那么,印刷厂的全体职工是以怎样顽强的毅力克服这
个难度很大的困难呢?杨尚春同志写的题为《到战争残酷、生活艰
苦的地区去战斗》的回忆录,对这个问题作了很逼真的回答,各工
种的工人们一股劲地学!学!学!学机器原理,学操作技术,学安
装,拆卸,学摇大轮,用弹壳制造的小油灯照明拣字、排版……经
过勤学苦练,一个个的困难被他们克服,各种复杂技术被他们掌握,
机器乖乖地按照他们的意志日夜不息地运转起来。他们爱护机器如
生命,一个铅字、一个螺丝也舍不得丢弃,在冒着战火转移途中,
提出“人与机器共存亡”的口号,除了用骡马驮着机器大部件,一
切零部件和器材全由职工们背着、扛着、抬着,爬山越岭,不顾酷暑
- 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