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首都两区”建设和后奥运经济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建基地、推标准、提质量、育品牌、拓销路等关键环节,全力推动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68家,规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34.5亿元。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省级精品农业园区8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中国驰名商标1件,各类地理标志认证产品37个。
一、存在问题
(一)特色农业“类多而不拔萃”。坝上蔬菜、张北燕麦、蔚阳杂粮、塞北乳业、察北土豆、怀涿葡萄、万全玉米等特色农业种类繁多,但多数分散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
(二)农业产品“叫好而不叫卖”。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小米、杂粮、燕麦、马铃薯等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但由于缺乏品牌包装意识和市场营销手段,农产品质优而卖不上价格。
(三)产品加工“粗放而不精良”。农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销售“原字号”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农产品品牌“小弱散乱”,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品牌覆盖面有待提升。
二、意见建议
(一)延伸“产业链”,在强龙头、壮集群上求突破。在强龙头上,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支持传统龙头企业提质扩模,统筹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紧密结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大力发展教育研学、民俗体验、生态休闲、乡村旅居等“农+文+旅”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壮集群上,聚焦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草原肉业等特优产业,重点实施发展一批规模种植养殖、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重大项目。依托现有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集聚区,建设一批发展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加工程度深、示范带动好的精深加工基地。
(二)提升“价值链”,在提质量、创品牌上下功夫。在提质量上,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加快精深加工企业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发适合本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创品牌上,梳理我市现有品牌,做好品牌策划包装等,推进“大好河山·张家口”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我市农产品品牌由“小而散”向“美而精”转变。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培育打造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的知名品牌。
(三)打造“供应链”,在抓对接、多推广上出实招。在抓对接上,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田头”到“餐桌”无缝对接。规划建设以县级批发市场为框架,产地市场为纽带,乡镇农贸市场为网点的市场体系。加强冷链仓储建设,补齐食品冷链短板。在多推广上,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引导企业采用线上推广和实体体验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好微商、自媒体和直播平台,大力推广农产品现场耕种、现场采摘、现场食用的体验模式和“前店后厂”的展销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农特产品。
(四)做强“保障链”,在广招商、优服务上见成效。在广招商上,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谋划储备一批食品产业项目,积极承接京津食品产业转移项目。围绕各县区食品产业发展重点,推行以链招商、以企招商等模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关联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在优服务上,引导食品产业向现有园区聚集,按照“先存量、后增量”原则,优先安排用地。鼓励各县区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对申请上市且满足条件的食品工业企业落实资金补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