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超大规模绿色存储为切入点,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数据中心集聚优势正在凸显,全市建成和部分建成投运数据中心项目27个,在营标准机柜数29万架,投运服务器153万台,算力规模突破7EFlops,列全省第一,成为环京最佳溢出算力需求承载地。我市在持续膨胀算力规模的同时,更应不断优化算力布局,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算力服务单一。目前全市建成和部分建成的27个项目中,绝大多数仅提供通用算力和存力服务。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数据中心标准机柜达到70万架以上,算力规模15E,但限于规划发布时的算力发展及市场状况,未对算力结构提出明确的指导性目标和措施。
(二)算网协同不足。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推进,算网融合将持续加速,以支撑多样、泛在的算力供给。我市作为东数西算八大节点京津冀枢纽的核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基础优势,但域内算力设施的互联互通网络尚需进一步优化升级,联通其他枢纽节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重点算力资源的网络设施尚未明确规划。
(三)融合应用不够。我市算力经济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缓慢,算力与各相关产业领域的衔接效应没有显现。算力本地化应用普及推广不足,场景挖掘开发不够,智慧城市、数字消费等领域尚未能引进入或培育出本地化算力应用创新龙头带动企业。
二、意见建议
(一)构建多元算力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存量,科学布局增量,构建以怀来县、张北县、宣化区为起步区,以涿鹿县、蔚县、万全区、经开区等为拓展区的梯次发展格局,提升算力资源储备,形成智算中心、超算中心、边缘计算为支撑的多元算力供给体系,并以此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部委、金融机构、互联网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超算、智算业务落地。
(二)建立算力资源调度平台。针对不同算力调度需求,支持各类主体建设集群级、枢纽级算力调度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多云资源的统一调度。同步启动与北京算力调度平台互联互通工作,促进京张算力经济协同发展。探索推动与内蒙古、宁夏等枢纽节点的算力协同。研究和率先建立覆盖算力申请、调度、保障等全生命周期的算力调度机制。
(三)提升算力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络速率和时延能力,满足通算、智算、超算及边缘计算等场景使用需求。加快千兆光网升级改造,建设多元异构算力中心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算力网络。启动实施全国先进信息网络建设和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算力专网建设,实现与其他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直连和国内主要城市的网络路由一跳可达。
(四)提升存力高效水平。鼓励存算并举,围绕全闪存、蓝光存储、硬件高密等技术,加速先进存储技术部署应用。引导合理配置存算比例,实现数据在算力中心内部和算力中心之间的高效流动。加强数据中心存力监测,开展存储能力成熟度研究及评价,促进存算网均衡发展。推进关键行业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容灾备份建设,依托现有数据中心,以张北县为龙头,重点在坝上地区引导建设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中心,促进构建行业存储灾备体系。
(五)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逐步构建算力全链生态体系,围绕数据中心新建、替换和定制化需求,推动存储、网络、数据采集产品等整机制造和组装发展。着力推动数据标注、数据外包等发展,打造全链条、多层次数字服务产业。拓展应用场景,释放重点行业对算力应用的需求潜力。围绕城市建设、金融、交通等领域,提供精准、高效的算力支持。围绕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需求,提供低成本公共算力服务。推进算力对创新应用的支撑,推动算力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业态拓展应用。
(六)促进算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创建,将PUE、WUE等指标作为刚性约束,适时分步推动数据中心改造提升。探索建立地区级算力基础设施能耗及碳排放监测管理机制。支持利用氢能、液冷、自然冷源等低碳用能方式。推进算力与新能源联动发展,强化风场、光伏发电与算力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积极争取从省级层面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政策措施,为绿色算力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