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实施了大量产业扶贫和帮扶项目,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这些项目多以短平快的传统种养业为主,在盘活农村资源、放大特色优势上做得文章还不够,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有待调整、优化和完善。
一、存在问题
(一)农业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抱着金碗讨饭吃”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生态资源闲置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耕地、林地、草地、“四荒”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全市闲置宅基地达10.68万宗、6.6万亩,针对这些资源的深度分析、统筹谋划、整合利用远远不够。
(二)特色优势的文章没有做足做好,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包括特色农牧业、特色文旅业、特色加工业以及农村新能源、碳汇交易等产业,都是特而不大,特而不强。比如,本应成为农村“铁杆庄稼”的光伏发电,目前的开发率只有20%左右。
(三)农业特色产业链条短,大多还是低质低端产品。虽然近年来我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了快速发展,但大部分仍处于粗加工阶段,产品大多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2022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实施的2738个项目中,传统种养项目占比达61.8%。
(四)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够完善,产业项目带动增收、带动发展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实施的产业项目,多以资产收益分配为主,股份合作、联动开发、代建代管等群众参与度高、带动效果好的联农带农模式较少,群众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融合度较低。
二、有关建议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把“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示范”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张家口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了全面部署。开创乡村全面振兴的张家口场景,最关键是要盘活农村资源、放大特色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好我市农业农村这座“富矿”,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在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上,应锚定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发力突破。当前重点深耕三大领域:一是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种养及精深加工业。用足用好我市独特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围绕蔬菜、果品、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奶牛、肉牛、肉羊、肉驴等特色养殖业,在组织领导、资金支持、科技保障、运营管理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求突破。二是农旅融合产业。用足用好乡村特有的土地、农业、生态、人文等资源,融合发展民宿旅居、健康养老、农事体验、代种代养等多元化农旅产业新业态。坚持区域联动、带状聚集,优先布局草原天路、桑洋水路等精品区域,分类打造、精品示范,统筹推动农旅资源的规模连片开发。三是新型能源产业。重点深耕“分布式光伏+乡村振兴”领域,借助“千乡万村沐光行动”,全力支持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尽快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借助“千乡万村驭风计划”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项目,打造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二)在产业链条拓展和延伸上,应坚持高质高端和业态创新融合推进。一方面,以绿色蔬菜、鲜食玉米、杂豆杂粮、草原肉食等特色农副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高质高端产品。重点围绕做强龙头、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依托,全力拓展农业农村新型业态。重点瞄准“云营销”,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网销供应体系,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瞄准“全链条”,布局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等新型业态,做强新型农产品加工业;瞄准“新服务”,引导各类主体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做优农业农村新型服务业。
(三)在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上,应注重联农带农效益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应探索完善股份合作模式,推进农业农村资产资源股份化,探索村集体以土地资源等集体资产,以及土地资源以外的乡村综合环境和管理资源等入股相关项目,鼓励农户与企业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加在“三金”(租金、薪金、股金)中的股金收入,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紧密联结,互利共赢。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通过股份合作、联动开发、代建代管等多种模式,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对财政资金投入比较集中的租赁性项目,推行与经营主体捆绑投入,不断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