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尽快建立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九三学社市委

信息来源:张家口政协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30日

 

我国人口老年化比例增加,养老问题已是民生关注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初步形成了全民关怀、社会参与、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我市城乡居民当前和今后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通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的一个符合老人意愿的养老体系。既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也是家庭、社区、政府多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的最优选择。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列入我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一、我市老龄化情况及主要养老服务现状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03.2 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 25.05%;高于全省 5.2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 6.35个百分点;且继续以年均约3%的速度迅猛增长,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按照国际上 60 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在 20%—30%之间为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市已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目前,我市有养老机构 173 家 (公办58 家,民办 115 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 338 个、农村互助幸福院 299所。现有养老机构床位16085 张,入住老年人 8203 人(入住率 51%);农村互助幸福院入住老年人 6921 人。按此计算,只有1.47%的老年人实现了机构养老,其他98%以上的老人还主要靠居家养老。

二、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家养老存在现实困难。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负担沉重。异地就业人员增多,城市“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加,很多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相互独立,独居趋势加快,增加了子女照料父母的难度。

(二)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受场地、资金等制约,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很难实现全覆盖;已覆盖地方也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在运营方面,大多数养老服务中心专业化水平不高,仅凭情怀勉强经营;在服务方面,大多数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形式不丰富,活动不精彩,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不够。

(三)部门协调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很难吸引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经费较为紧张;服务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居家养老服务涉及民政、财政、规划、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问题,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协同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内生动力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取公建民营、公建公营等形式,经营成本较高,盈利能力较弱,主要依靠政府购买项目维持运营,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服务简单、专业程度低、运营能力不强,不能积极开拓、细分市场,创新服务更难。相关服务人员对进入介助阶段的老年群体,无法常年提供专业照护,即便是经过培训的照护人员一般也提供不了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三、尽快建立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以政府主导、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服务联席协调机制,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市领导亲自挂帅,协调民政、财政、规划、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等部门,不定期召开协调会,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有序参加建设工作。合理规划布局,有序组织项目申报,加强项目实施指导和监督,加强项目经费监管,确保经费有效利用。 二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政府应协调联动各部门,科学解决、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地问题,编制与服务设施相关的专项规划。监督新建小区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帮助老旧小区通过新建、改建、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用地问题。社区应协调联动区内各部门,整合社区内养老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建立服务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合理配置社区内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区内养老资源的效益。三是加强共管机制建设。政府应利用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联动机制,综合区级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形成一套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共同管理机制,避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应出台综合性的设施建设、服务管理细则,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老年人口数量、民族分布、宗教传统等因素,避免简单化的重复建设。

(二)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和福利公益金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养老服务。做好场馆设施建设、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社区配套等工作。二是因地制宜投入。开展全市养老资源摸底调查,通过对老人数量、生活习惯、养老意愿、养老方式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纳入社区整体建设规划,与其他建设相结合,并渗透养老元素,形成“社区大养老”的氛围。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满足新时代老年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三)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一是提高规划的专业化水平。政府应综合规划、民政、财政、医疗、文旅等部门,以街道和社区为依托,系统解决规划和建设问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址、确定服务用房的过程中,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满足其需求。如将社区的部分公共绿地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康养花园、健身步道,配置适合的健身器材。二是提高设施的专业化水平。居家养老也要逐步实现智能化,不断引进高科技的护养设备。如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洗浴难题,可建立洗浴中心,提供配套服务;对于老人日常活动的安全、身体健康监测、紧急求助等问题,可采用相关智能设备。三是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首先是提升现有服务水平。可引入专业养老机构,利用其经验提升中心的运营和服务品质;可借助具有文体特长志愿者的力量,组织老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与医务工作人员建立合作关系,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普及养生常识。其次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如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引入专业人才或加强相关培训。四是加强专业型人才培养。首先要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其次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再次要开通地方高校专家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通道,发挥其优势,建设好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四)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一是建立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意义在于保证政府的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老年人居家养老中与生活照料相关的具体状况,包括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料能力、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其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二是建立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估机制。发放服务手册,推行监督员定期走访制度,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对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现行政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评估,以此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三是组建中介性评估机构。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评估,并逐步向职业化发展。同时,政府应建立对评估的监督管理和投诉受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