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大力发展坝上草业推进我市建立国家草原公园的建议

信息来源:张家口政协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

 

付贵元

 

推进首都两区建设意义重大,建设首都两区关键在于生态建设,我市生态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坝上地区。因此,大力发展坝上草业,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是推进我市建立国家草原公园的必由之路。

一、坝上草原现状

坝上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属栗钙土区,土壤有暗栗钙土、草甸栗钙土、淡栗钙土、盐渍土等。天然植被以草原为主,兼有少量森林,属典型稀树草原。

坝上国土总面积137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39.84万亩、林地661.53万亩、草地542.23万亩(含基本草原490.6万亩),占比分别为35.79%32%26.23%(基本草原占23.73%)。可见,基本草原面积占坝上国土总面积不足1/4,而且呈现碎片化分布级。目前,坝上草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53.1%的草地出现了三化现象:其中退化草地200万亩、沙化草地58万亩、盐碱化草地30万亩,共计288万亩。

二、坝上草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造成现在坝上草原三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主要原因是由历史上造成的,近20年来灌溉农业长期超采更是雪上加霜。历史原因表现在:

(一)违背自然规律,轻草重粮

树、粮、草的生长是由水土条件决定的。树木最适宜生长在年降雨量400mm以上、土壤呈酸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农作物最适宜生长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上、中性土壤、排灌水良好的平原地区;牧草最适宜生长在年降雨量400mm以下、栗钙土质、有暗碱层的碱性土壤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或低平原区。因此,坝上基本不适宜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最适宜牧草的生长。

新中国成立后,坝上人口逐步增多,土地开垦面积越来越大,造林规模也逐年扩大。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农作物产量不高,树木成活率低,反而造成草原面积骤减而且被分割。

(二)强调树的生态作用,轻草重树

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最初,还林由林业部门实施,还草由畜牧草原部门实施。我市畜牧局与草原部门改革撤并后,曾经有十多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部由林业部门实施,造成整个工程以还林为主;特别是一些沙化地、盐碱地也纳入林业治理规划,结果造成种树成活率极低。在耕地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保护下,最后就只能在草地上种树了。

坝上达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退耕地,实际上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时期三次大规模开垦的垦草种粮地,理应实施退耕还草,却大部分都还了林。

(三)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合作机制

过去,在改善坝上生态环境过程中,农、林、水、牧各做自己的规划。在各处的规划区中,农业部门种粮种草,但以种粮为主;林业部门种树种草,但以种树为主;水利部门也种树种草(如小流域治理工程)。各部门的工作都做了不少,但由于各自为战,缺乏科学的协调合作机制,无法形成资源最佳整合,其结果是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很大,生态环境改善成效却没有取得最佳效果。

(四)草原部门历来级别低,难担重任

就我市而言,主抓农、林、水等工作的部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设置,都是单独设局,而主抓草原的部门一直没有单独设立局级单位,而是一直与农业或林业部门合署,而且人员编制不足、专业人员少,这与我市草原保护、建设、管理等重任极度不匹配。如果不改变草原机构设置不合理现状,不加强草原队伍建设,就不能有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不能有效制止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三、发展坝上草业、建立国家草原公园的建议

(一)主要理论依据

草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这是由自然生态系统、气候、土壤及牧草根系结构决定的。一是土地沙化区的土质大多为有较厚钙积层、暗碱层的栗钙土,土壤呈碱性。农作物和树木都以直根系为主,只会一直向地下生长,根长到坚硬的钙积层、盐碱层上,不但扎不下去,而且会受到盐碱的毒害而死亡。而许多耐盐碱适合沙地生长的牧草根系属于根茎型植物,在其主根上还生长出许多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横走茎,横走茎可以躲避地下钙积层、暗碱层而横向生长,向上分蘖出新的植株。二是牧草对地表的覆盖率远大于树木,其在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生态作用远好于树木。据测定,当降雨量为346mm时,各种土地的水土流失量,裸地最高,达6.75t/ hm2;耕地次之,达3.57t/hm2 ; 林地第三,达0.6t/hm2 草地最低,只有0.09t/hm2。因此,日本、美国均以种草作为解决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基于我市坝上自然条件、土质,治理土地沙化应首先种草,实行草灌间作,当植被恢复后,降雨量、土壤结构达到种树要求时再适度种树。

(二)重新核定宜草面积,科学制定草业发展规划

根据以水定粮、以水定林的原则,按照粮、树生长条件,重新核定我市坝上宜粮、宜林区域和面积。鉴于牧草具有所有适合与不适合种粮、种树的地区都适合于种草的特性,应将我市坝上所有不适合种树、种粮的区域都纳入草业发展规划,并在草原区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及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核实坝上淖泊、水库周边及局部低洼地域盐碱地面积,把所有一般农田全部发展草业,特别是重点发展苜蓿种植。坝上一般农田约13.3hm2,苜蓿在基本旱作条件下,青干草产量平均达7500kg/ hm2, 这样就可生产青干草99.8万吨,可满足182.3万个羊单位草食畜所需饲草。

(三)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形成生态建设一盘棋

农、林、水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承担起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及发展优质充足饲草饲料职责。农业农村局要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坝上大力发展粮改饲,发展高效丰产草地农业;林草局要通过发展草业改善坝上群众经济生活条件;必要时可单独成立草原局,健全草业机构、充实草业队伍,充分发挥草业在我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务局要为牧、草、农、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条件支持,确保高效丰产。

(四)建设高效丰产人工饲草饲料基地

按照《张家口坝上国家草原公园与国家牧场建设规划》中期目标,2030年坝上载畜量分别要达到:羊存栏220万只、肉牛保持在25万头、奶牛保持在25万头,共计相当于420万个羊单位(不含其他牲畜及家禽)。每个羊单位每天大约需2公斤饲草饲料,2030年左右将年需306万吨饲草饲料。

目前,我市坝上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原年产饲草饲料约为21.3万吨。按目前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10年后畜牧业发展之所需。因此,要在保持现有人工草场的前提下,把200多万亩的一般农田转化为人工草场,大力建设高效丰产人工饲草饲料基地。

(五)建立严格的草原保护制度,加大草业发展奖补

要像《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一样,研究制定我市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严禁随意垦草种粮、种树、旅游开发等破坏草原行为。建议对三化草地科学分类,采用低扰动机械改良、围封自我修复、促进补偿生长等方式进行引种、补播、施肥等物质输入改良草地。在生物量丰富的草地推行适度放牧、限制放牧,减缓防火压力。同时,在遵循国家制定的发展农、林、草业补助政策的前提下,出台我市鼓励草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草业发展奖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