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工党
特色农牧业是我市确立的七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建设“首都两区”和打造河北“一翼”,制定出台了《张家口市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了“五片三区九大产业”发展思路,特色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我市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夏秋季蔬菜、马铃薯、鲜食玉米、葡萄、杂交谷子已成为全国或全省主要产区。2020年,设施蔬菜瓜果面积达到17.44万亩,产量达到58万吨;葡萄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30万吨。二是部分产业完整链条基本形成。奶业、马铃薯业已成为我市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产业。2020 年,全市奶牛发展到30.2 万头,奶产量120.6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保持在110.18万亩,产量228.17万吨,三是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逐步叫响。特别是崇礼蚕豆、怀来葡萄酒、阳原南口供佛杏、宣化牛奶葡萄、阳原驴等一批特色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四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雪川、弘基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数量有限、推广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各县区针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不多,规划引领不够。国有农牧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偏小,带动能力还不强,“领头羊”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处在粗放、分散经营阶段,产业链条短,生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工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生产者营销观念不强,销售渠道不宽,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三)名特优农牧产品较少。全市农牧产品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名牌现象较为突出,高质量农产品供应不足,季节性蔬菜生产过剩,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得不到有效控制。
(四)农牧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产品良种覆盖率普遍偏低。部分特色产品品种混杂,品质退化,栽培、加工、贮藏技术落后,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五)农牧企业发展普遍缺乏资金。农牧行业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前期投资大、利润回报期长,农牧企业尤其小的农牧企业发展中最困惑就是资金不足,因此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我市农牧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九大产业”的具体配套政策。紧密结合我市现代种业、粮食、节水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中药材、生猪、草食畜牧、特色畜牧、奶业9大产业实际需要,坚持目标需求导向,研究出台我市具体扶持政策,并积极整合科技、国土、环保、水利、林草等方面支农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农牧产业,丰富支持特色农牧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式。
(二)推进农牧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农牧产品的优质开发上做文章,在产品生产、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环节拓展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格局。重点推进绿色蔬菜、杂粮、牛羊肉等优质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最终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农牧产品加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同时,以组建区域农垦集团为契机,整合康保牧场、沽源牧场、察北牧场资源资产,发挥国有经济在推动特色农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集中打造、持续培强代表张家口农牧特色和文化的市域农牧产品公用品牌,并以此为引领,将察北乳品、阳原裘皮等一大批优秀县域公用农牧品牌叫响擦亮。与此同时,还需主动适应和创新“互联网+农牧业”模式,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全国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政府需立足实际,引导龙头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重点院校合作力度,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种植、畜禽良种繁育及饲养、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整合组织、科技、农业农村、发改等部门资源,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投入,打造一支本土农牧科技队伍。
(五)加大对农牧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组建农牧业产业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直接投资辖区内农牧企业,并协调金融机构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对于龙头企业适当放开授信额度,让企业获得利息更低年限更长的贷款,“一企一策”破解企业“缺金”问题。
(六)优化农牧业种养结构。以“首都两区”建设为契机,主动接受水资源约束,采取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措施,逐步压减水浇地面积和高耗水蔬菜种植规模,发展低耗水优质农作物。同时,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特色农牧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饲草和草饲畜牧业,使全市特色农牧业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