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做大做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建议

信息来源:张家口政协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0日

  民盟张家口市委

张家口市具有丰富的风光能资源,风能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2015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后,我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具备做大做强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全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家口扎实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规划确定的三大创新、四大工程、五大功能区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四方协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伊始,创新性地推出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开启了国内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先河,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2019年,全年交易电量约6亿千瓦时,受益范围拓展到高新技术企业、冬奥赛区场馆及配套项目,累计减少居民和企业电费支出近2亿元。

(二)氢能示范城市加快创建。为打造氢能之都,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支持措施,正在制定张家口氢能产业城市标准,拟在全国先试先行。目前,海珀尔制氢项目正在试运行,加氢站投入运营,累计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174辆,氢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数量第一的城市,被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科技部联合授予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示范城市光荣称号。

(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开工建设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等一批具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全市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并网1340万千瓦。2019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27%,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全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区域范围广、行业领域新、牵涉部门多,体制、政策和技术问题相互交织,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破解。

(一)电网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在电源端,电网发展规模与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相比有所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并网需求,且电网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外送能力不足。在用户端,地区配电网建设与大规模本地消纳存在矛盾,难以适应电供暖、电动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亟需对电网进行增容改造。

(二)示范区示范效应有待提升。示范区整体影响力仍显不足,距我们建成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试验区、国际先进技术应用引领产业发展先导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区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生态强市、绿色发展路径上还需努力。

三、做大做强全市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建议

基于我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体制机制支撑保障。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新体制。深入实施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建立京津冀能源协同调度消纳机制。继续拓展四方协作机制在电能替代、制氢、大数据等绿色产业的应用比例和覆盖范围,实现可再生能源对民生、高新产业的有力支撑。

(二)统筹推进绿色能源开发。统筹可再生能源与常规电源的开发规模和布局,实现不同种类能源的优化协同。统筹技术成熟度高、经济性好和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制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和建设时序。统筹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延伸的紧密联系,有效推动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能源多元利用。推进电动交通、电灌溉等电能替代业务,挖掘就地消纳空间。发展风电制氢、云计算等高新企业,形成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新能源微电网、智能小区等智能化供能用能体系,实现需求侧管理、电网辅助服务、综合能源服务等多元能源产销服务模式,推动用能方式改革。

(四)大力推进能源高效输送。坚持电源与配套电网送出同步建设、电源开发规模与电网输送能力同步提升的原则,确保可再生能源及时并网和外送消纳。建设智能电网,优化提升电网运行管理能力,提升地区内部消纳能力。加强区域电网协作,加快区域电网间智能化输电通道建设,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区域,实现可再生能源在京津冀范围统一调度和有效消纳。

(五)努力提升能源高效存储。推广大容量储能技术和应用,提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调节能力。探索商业化储能运营方式,充分调动电源、电网、用户等各方积极性,降低储能建设和运行成本。发展储能等高新产业,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充分发挥市场和商业模式引领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能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价格机制。创新可再生能源商业模式,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能源服务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